【 台灣參與PQ 2011第十二屆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PQ簡介】

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 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 )是全球最大型、最具權威性的劇場設計及劇場建築的世界性展覽,被譽為劇場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自1967年,捷克文化部為了慶祝萬國博覽會舉辦第一屆PQ四年展以來,廣受世界各國的矚目,爾後OISTAT加入共同策劃、以及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長期的支持及贊助,儼然成為世界劇場人每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盛會。2003年,台灣首次參與PQ盛事,國家館策展人張維文亭臺流水設計,搭配雲門舞集等團四十多件作品展示,顯示古風新語多樣風貌,首度參展就獲得「國家專業館特別銀牌獎」之殊榮。2007年,台灣再度參加,該屆「國家館」策展人王世信以「破繭」為主題,象徵劇場人且戰且走之適應性與韌性。展場以三天時間用竹和藤「編」完,最後「國家館」也再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獎」。台灣第三度參與PQ 2011第十二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之盛會,展期於2011年6月16日至6月26日舉行,此次參與的國家超越以往多達62個,根據PQ大會公佈統計數字,為期11天的活動期間,共吸引超過40,000名觀眾參與,以及來自全球70個國家的藝術家、導演、設計師和藝文團體。

【國內首展─劇場ing】

在出國展覽前特別於2011年4月移師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舉行國內首展活動,並於展期間規劃許多精采系列活動,讓此次台灣參展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作品能於出國參展前,搶先與國人分享。PQ國際展覽競賽分為四個不同區塊,包含國家館 (Sec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國際學生設計館 (Student Section)、劇場建築展 (Architecture Section)、極限服裝展 (Extreme Costume Project),台灣此次參與國家館、學生館及劇場建築展區之展覽競賽,以精彩豐富的主題內容呈現台灣劇場設計風華,以下為各展區之精彩內容及國內展系列活動。

國內首展系列活動─劇場專題講座

邀請表演藝術各領域專家,有資深小劇場導演王墨林、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台北藝術大學邱坤良老師、國內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國際劇場規劃顧問Louis Janssen、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美總監高廣健,以「劇場」為題,從文化脈絡、劇場建築規劃、劇場設計及表演創意等面向,與觀眾一起分享他們從事劇場工作的價值與精神,談論台灣劇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灣國家館「溯源徂流:這些人和他們的時代Upbeat」

台灣國家館由國內知名燈光設計師劉權富擔任策展人,高豪杰擔任展場設計,國家館以「溯源徂流:這些人和他們的時代」為題,林璟如、林克華、靳萍萍、張贊桃、王孟超、簡立人、蔡毓芬、李俊餘八位設計師,投入台灣劇場時都二十郎當,正年輕;咀嚼著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終於從無到了有,在三十年後成為台灣劇場設計界的中流砥柱。他們隱身舞台之後,默默奉獻人生精華歲月,這些人和他們的時代,緊緊連繫在一起。從這些與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共同成長的設計師身上翻閱台灣劇場的發展,回顧往昔歲月,追溯歷歷風華,且看台灣劇場藝術的濫觴從崎嶇而拓展,終如行雲流水般匯聚成今日的精緻與力量。

 

林璟如∣落盡繁華是精神

從用盡所有美麗的顏色、繽紛的刺繡,呈現「花謝花飛花滿天」的繁華;到剝除形式、材質、色彩等外相,減到最少,化為虛空;更突出流動的肢體與飄逸靈動的衣袂,其內在精神的無限。林璟如超過三十年的設計歷程,是一條由繁歸簡之路,如同有捨才有得的東方哲學。

全視野劇場設計人

才華洋溢的全能設計師林克華,身兼舞台設計、燈光設計、乃至劇場規劃、大型活動策劃等諸多專才集於一身,幾可謂台灣當代劇場的集大成者。在捧出精緻絢麗的《花語》舞台之際,也著手設計台灣北中南三個劇場,面對新一波的劇場浪潮,他不禁自問也問著接踵的劇場人:我們該做什麼?

  • 靳萍萍∣手捧新芽的傳承者

靳萍萍以其敏銳而優雅的品味,身兼劇場教育者,始終懷著教育使命感的她,一手執教鞭、一手執彩筆,描繪出她夢想中精緻而優雅的戲服之時,也擘畫她期待中的教育藍圖。身為設計者的她,作品洗練且具時代感,身為傳承者的她,桃李無數,投入青春換取更多知戲懂戲的劇場人。

  • 張贊桃∣秋月夜的角宿一星

如同呼吸般的光影流轉、仿如林布蘭特的唯美畫面,張贊桃總能用最簡約的光色幻化出最契合舞作的質感。其純粹的美感在《流浪者之歌》一作中臻至化境,金黃色的稻穀隨著流蕩的柔光轉影中,凝聚觀眾於吐納屏息之間。飽滿的色調呈現了佛家的圓融意境,張贊桃一如象徵豐收的角宿,隱身在明月旁閃耀。

  • 王孟超∣玩轉劇場空間的雅士

對文本的領悟轉化、對科技的尖端追求可謂王孟超的拿手絕技,堆疊起捭闔多變的旋轉舞台、甚或一片平鋪稻米的空台,都在他的一念之間。劇場永遠那麼的好玩,他如同施予魔法般變幻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生為劇場人,這是一個打定主意在劇場奉獻一生、也註定從中遊玩一生的設計師。

  • 簡立人∣演繹獨特的光影美學

乾淨勻稱的畫面質感、俐落的光影運用,簡立人長於將導演的藝術思維轉化成光影變換、將複雜的畫面雕琢至最簡淨的呈現。其燈光調度猶如最精密的工筆畫,他彷彿是光之外科醫師,以妙手將戲劇的神髓一一打亮,映照出其中精緻而縝密的藝術思維。

  • 李俊餘∣以光寫實,以月寫意

最貼近常民生活的劇目、最寫實的燈光設計中,李俊餘以自然融貫了其寫意的概念,用外在環境的變化烘托寫實情境的意緒轉折。現實的場景中他著力於凝聚觀眾的焦點,其柔性而藝術的一面展現在流動的雲氣與盈虧的月色中,讓《人間系列》的朔望照盡了一切的悲喜。

■ 蔡毓芬∣傳統戲曲倚新裝

在考究傳統戲服設計、承繼文化的博大與精緻面向上,蔡毓芬一頭鑽研起齣齣戲碼的諸多講究,背負起傳承使命的她,卻有著叛逆也新穎的思維,在不改文化精神的原則下,將京劇戲服的用色、形制都帶領到了新境界。他的設計風靡兩岸戲迷,更讓古老的文化展現新的容妝。

台灣學生館「Shelter Paradise鐵皮屋樂園」

布拉格劇場設計展中的國際學生設計館區(Student Section)也是由各國進行策展及展場設計,特別開放給所有即將進入專業劇場界的學生設計師,一個初試啼聲、展現自我的舞台,著重於呈現新生代後起之秀的蓬勃創意與旺盛生命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相關科系學生們匯聚在此,以彼此對劇本的詮釋、設計的語彙交流,激盪出絢爛的火花。

本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國際學生設計展台灣館(Taiwan Student Section for PQ 2011),是透過公開徵選方式遴選作品,學生館策展人劉達倫與曹安徽學決定不預設主題、不限定劇本及呈現形式,讓學生得以自由發乎想像力,創作多采多姿的設計作品。本會邀請到多為台灣資深劇場設計家擔任評審,包括王孟超、梁志民、王嘉明、黎仕祺、簡立人、車克謙、王奕盛、林璟如、林恆正、王怡美等人,經過將近半年兩階段的初選、複選,最終選出20件作品。評審團表示,此次參賽者的作品在創意即完成度上都較以往提升不少,對於穩本、舞台空間、視覺意象也有絕佳的掌握,其豐富的想像力充分展現台灣新生代劇場設計的活力,令人驚艷。

學生館展場設計者─ 陳昱璇以「鐵皮屋」的理念發想學生館主題概念,學生館主題「Shelter Paradise」(意譯為鐵皮屋樂園),以象徵困頓卻充滿生命力的鐵皮屋為設計,在這裡,想像依舊馳騁,創造無限可能。鐵皮屋雖然簡陋,但只要有一處遮風避雨的地方,新生代創作者仍然努力築夢,相互打氣,一起狂歡,守護我們對世界的信仰以及對劇場的熱情,打造屬於這個世代的美麗天堂。國家館與學生館之間也巧妙連結了繼起、傳承的意義,期望將台灣表演藝術領域更多精彩的劇場設計作品帶上國際舞台。

£ 台灣學生館展出作品一覽表

類別

作品名稱

設計者

2006-2010就讀學校

舞臺

Elektra

江怡君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兩個星期一的回憶

林仕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六度分離

林佑亭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Q & A

陳 慧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及戲劇所

Titus Andronicus

陳幼欣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a Number

陳明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Electra

黃小珊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同意的重要

楊世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Electra

謝友容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無路可出

謝均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Iphegenia at Aulis

謝采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燈光

 

無路可出

王怡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同意的重要

李意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兩個星期一的回憶

陳怡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六度分離

沈晏寧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蔡允中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服裝

H2M2

吳叔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傻瓜村

陳明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李爾王

謝宜彣

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

影像

關聯 Nexus

江柏勳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暨研究所

詹嘉華

大神魃

吳宜瑾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

陳建蓉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創作組

劇場建築展「人本劇場Human Stage」
「劇場建築展」以「人本劇場」理念推介國人在新劇場興建浪潮中以落實使用概念規畫並正在建造的劇院建築─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及臺北藝術中心為主題,由國內知名舞台設計師也是此次國家館參展人之一的王孟超擔任策展人,有別於以建築外觀為主軸而是著重在劇場功能與使用的角度來規畫此次的展覽,近十餘年,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幅擴充其文化硬體,如東京新國立劇場、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香港文化中心等。為因應台灣各界對大型專業展演空間的需求與期待,也於2003年開始規劃與推動興建大型文化展演場所,包括位於高雄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大都會歌劇院以及大臺北新劇院,預計都將在2013年後陸續啟用,作為推展文化產業基地與文化交流平台。

 

這三間劇院與1980年代興建的表演藝術空間不同的地方是:

  1. 劇場設計從觀眾與表演者的觀點與角度出發,考量使用的便利性,是以「人」為主體作為設計規劃的發想與思考。
  2. 不再拘泥於中國式符號或東方語彙,建築外觀造型不但跟上國際建築設計的趨勢,如不對稱的曲面設計、更進一步結合當地生活經驗及城市的美感。
  3. 藉由綜合歌劇院、中型劇場、小型劇場、大小音樂廳的分別獨立,讓不同的表演形式可以合乎各種尺度。
  4. 表演藝術資源不再獨尊台北:藉由北、中、南各具有規模、設備相當的劇場,演出與製作可以互相串連結合,進而提升製作水準並節省成本。

 

國際建築大師參與設計: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由來自荷蘭的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為日本大師伊東豐雄,大臺北新劇院則是荷蘭鬼才設計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奧雷.施倫(Ole Scheeren)設計,他們皆是在國際上引領風騷的建築大師,他們獨一無二的風格與設計才華,為台灣留下各自的代表作。

本屆PQ活動可以順利圓滿完成,有賴於各方單位的贊助與幫忙:

指導單位:

國內首展主辦單位:

台灣策展及參展單位: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