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劇場藝術界「奧林匹克競賽」之稱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簡稱PQ),2019年於6月6日至16日盛大開展,本屆策展概念以想像(Imagination)、轉變(Transformation)、記憶(Memory)為策展主軸,象徵著創作過程的循環。本屆展覽為期11天,來自79個國家,800位以上藝術工作者以及600場不同活動,共計有來自世界各國7萬人次共襄盛舉。

社團法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下稱本會)籌組國內青年設計師,策展「國家與區域展」、「學生展」兩大展區作品,從「AR科技」及「沉浸式體驗」的角度切入,翻轉傳統的觀展經驗,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劇場體驗。其中學生館作品更獲大會頒發最佳學生館體驗獎(Best Student Exhibition Experience Award)之殊榮,充分展現臺灣年輕設計師的創意活力。

上圖(左至右):墨西哥國家館作品、專案「構成計畫」於布拉格工業宮前演出。下圖(左至右):專案計畫「36Q˚」開幕式、荷蘭學生館作品。

臺灣國家館: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

臺灣國家館邀請2017年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投影與多媒體銀獎」的影像設計師王奕盛召集策展團隊,從國家館展區的主題「Transformation/轉化」發展,轉變傳統觀看展覽的方式,創造具當代與未來性的劇場藝術及設計體驗。

展覽形式上,以「臺灣國家館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出發,對應到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運用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打造「真實-虛擬」交錯觀看經驗。文本主題上,受到藝術家楊順發的攝影作品「台灣水沒」(台語發⾳:台灣美嗎?)啟發,運用「全球暖化」議題,觀眾透過手機或平板下載展覽APP,在AR世界中看到海平面上升,展區唯一裝置「土地公廟」將逐漸被大水淹沒,並從臺灣說唱藝術「唸歌」的形式,介紹臺灣這塊土地及其四周風景。

作品不僅使觀眾瞭解臺灣存於國際夾縫中的現況,也藉由全球環境變遷的共同未來,獲得許多外國觀眾的共鳴,此外也有來自加拿大專門研究AR/VR的教授、以色列、德國、法國等地策展人在觀展後,提出洽談未來合作的興趣及可能性。

上圖(左至右):國家館佈展情形、國家館展場場景。下圖(左至右):國家館AR展覽畫面、觀眾運用手機觀展。

臺灣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

臺灣學生館則透過國內徵選機制,邀請新生代設計師以展區主題「Imagination/想像」為核心概念進行提案。國內徵件於2018年4月啟動,徵選活動經過初選、複選二階段,最終選出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的學生江研營、魏以安策展作品「The Changing Room」代表PQ2019臺灣學生館參展。

「The Changing Room」以「試衣間」暗喻設計師的腦內想像,並邀請觀眾換穿角色服裝,並戴上耳機聆聽劇本,與其他觀眾互動,親身體驗角色經歷與故事關係,體現設計師展現想像力的過程。此外,作品結合嘉義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的作品《再約》,將臺灣熱炒店場景搬至布拉格重現,觀眾除了以一般觀看方式看展之外,更可報名參加「體驗活動」,實際化身劇中角色,在富有臺灣飲食文化的場景中,也感受當代都市生活男女的情感關係。

上圖(左至右):學生館佈展情形、學生館展場場景。下圖(左至右):學生館體驗活動、策展人與觀眾解說體驗過程。

觀展回饋

本次不論國家館或學生館,兩館均打破以往僅是用「看」的方式來觀展,邀請觀眾主動參與及想像展覽內容,兩館高度互動性的體驗,增強了與觀眾以及與各國劇場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距離,也獲得許多熱烈的反應與回饋。

其中臺灣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之體驗活動,在展覽期間共開辦50場,每一場6人,深受參展觀眾之喜愛,場場均額滿且候補人潮踴躍,該作品亦獲得評審們一致肯定,獲大會頒發最佳學生館體驗獎(Best Student Exhibition Experience Award)之殊榮。

駐捷克代表處汪忠一大使也率團前來觀展,給予兩館策展作品肯定及鼓勵,並安排兩館專訪,讓更多國人知曉PQ與臺灣作品的優秀表現。

左圖:駐捷克代表汪忠一大使與學生館策展團隊合影。右圖:計畫總召集人劉培能(右)、國家館策展人王奕盛(左)與駐捷克代表汪忠一大使(中)。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